展覽有助我們理解藝術家所處的環境,以及其作品在何種脈絡下展示於公眾眼前,但展覽在藝術與視覺文化歷史中的地位卻常常為人忽略。即使是舉足輕重的亞洲藝術及視覺文化展覽,在維基百科上也只有篇幅短小的條目,甚至全無影蹤。
今屆「維基百科編輯馬拉松」旨在令大眾關注並改善這種落差。這次「編輯馬拉松」將繼續由西九文化區M+與亞洲藝術文獻庫合辦,在香港維基社群用戶組的協作下,匯集各方參加者一同討論、創建、改善和分享關於亞洲展覽史的維基百科條目,當中包括在亞洲舉行及關於亞洲的展覽。
此活動呼應維基百科亞洲月2020,亞洲月旨在讓大眾意識到維基百科上關於亞洲的詞條備受忽略、條目不足的問題,並協助改善這種情況。是次編輯馬拉松將持續為開源知識平台上有關亞洲藝術及視覺文化的討論出一分力。
活動共有三種參與方式:創建新條目、改進或翻譯現有條目。我們在2018至2020年期間舉行了多場以女性藝術工作者或亞洲展覽史為題的編輯馬拉松,請按此瀏覽參加者在活動中增添、編輯或翻譯的條目。
你可透過Zoom Meeting於網上參與,或親身到文獻庫的A Space參加活動。文獻庫圖書館將提供書籍、雜誌和檔案資料等供現場參加者使用,在網絡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幫助現場參加者撰寫內容。
考慮到新冠肺炎病毒病的情況,現場活動為私下活動,僅限提前報名參加。我們將於亞洲藝術文獻庫A Space採取一系列預防措施:辦公桌之間將保持1.5米距離;每張辦公桌只可坐不超過4人;所有椅桌均在活動前徹底消毒;現場將提供肥皂和消毒劑。參加者進入A Space後須以非接觸式體溫計量度體溫,在入座前洗手,並在活動中全程佩戴口罩。如須替換口罩,請妥善包好後丟棄。請勿將用過的口罩放在桌子或座位上。 A Space內禁止攜帶食物或飲料。
活動費用全免,須於網上登記。
活動前
- 註冊維基百科帳戶。
- 於活動資訊板上註冊成為編輯。(密碼為exhibitionhistories)
- 先整理好想法,到時便能動手編寫和改進維基百科的條目。我們將於活動當日提供相關的書籍、文章和參考資料,但參加者亦可預先自行搜集資料。
- 請按此查看「維基百科編輯:簡易入門教學」 ,或按此查閱「如何妝點維基百科: 貢獻內容到維基共享資源的指引」。
活動當天
文獻庫及M+團隊將會在活動開始前主持30分鐘的教學環節,維基社群用戶組的團隊亦會在場解答技術問題。請自備電腦、電源線或事先準備的參考資料。文獻庫及M+將於現場提供書籍和研究材料。
參加者,特別是首次參與編輯馬拉松的人士,請準時到場參與教學環節。
查詢
editathon@aaa.org.hk; digital@mplus.org.hk
特別鳴謝香港維基社群用戶組、維基百科亞洲月及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對活動的支持並提供寶貴建議。
成果
新創建的條目
- 「越營藝穗」 (1988–1991)
- Balaybay@kasibulan.net (2004)
- 「城市變奏」 (1992)
- 「清邁社會裝置」 (1992–1998)
- 「蛻變突破:華人新藝術」 (1998–1999)
經編輯的條目
- 「今日的香港藝術」 (1962)
- 「從空間到環境」(1966)
- 香港藝術館 / 香港藝術雙年展(1975)
- 「Contemporary Indian Art」(1982)
- 「後八九中國新藝術」(1993)
- 「Silent Energy: New Art from China」(1993)
- 上海雙年展(1996)
- 「另一次長征: 九十年代中國觀念和裝置藝術」(1997)
- 「Womanifesto」(1997-2003)
- 「香港三世書之再世書:盧亭考古新發現」(1998)
- 福岡市美術館 / 亞洲藝術三年展(1999)
經翻譯的條目
- 「今日的香港藝術」(1962)的英文條目已翻譯成中文
- 「移動中的城市」(1997)的英文條目已翻譯成瑞典文
- 「另一次長征:九十年代中國觀念和裝置藝術」(1997)的英文條目已翻譯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