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推介」系列邀請特約作者就特定主題精選亞洲藝術文獻庫藏品,並撰寫簡介。以下館藏推介由策展人及教育工作者何慶基編撰主題為香港當代藝術的發展

 

引言

 

「香港主題館藏推介」是在文獻庫精選館藏的基礎上,介紹香港當代藝術發展的一份指南。文獻庫有關香港藝術的館藏現已多達7,000 多項,但鑑於香港藝術通史方面的著述甚少,若想單憑現有的出版物來了解香港當代藝術的發展概況,恐怕仍有一定的難度。就此而言,我們仍須進行大量的研究探索,方能勾勒出香港的藝術史綱。鑑於這方面的限制,相關的材料現已歸納為三大類 (即「概覽」、「展覽圖錄」和「特定媒體」),聊作研究香港當代藝術的起點。

納入「概覽」一類的資料皆以總覽的方式來檢視香港藝術,並以不同的時段為焦點。《Modern Art in Hong Kong》是一本撰述香港藝術史的早期著作,它追溯了香港藝術自十八世紀中國貿易畫起至1980年代的演變發展。《香港藝術史略說》座談會的錄像則以1950年代至1980年代為重點,用概括的手法來描述香港藝術史。《Art & Place》選錄了祈大衛從1980年代中至1990年代中的論文。至於《香港藝術概覽》、《Hong Kong Art: Culture and Decolonization》、《他人的故事:我們的註腳》及《從過渡跨越千禧》這四本著作,則重點介紹了九十年代中英兩國移交香港主權前後的發展。《測繪香港藝術地形》(出版於2011年) 及《Hong Kong Artists / 20 Portraits》(出版於2012年) 則介紹了近年主要的當代藝術機構和年輕藝術家,藉以呈現本土藝壇的處境。

「展覽圖錄」提供了另一個回顧香港藝術編年史發展的途徑。1970至1990年代期間的圖錄,有的是因為其概括性而入選,有的則是因為展覽本身的歷史意義而獲收錄。就後者而言,最具代表性的是《外圍與流動藝術展,這項自行發起的展覽宣示了1987年某個周末在一幢古老宅邸掀起的一場藝術新浪潮。1989年,香港藝術中心推出了另一場標誌性的展覽:《轉變的年代:香港新一代藝術家作品展》,以期為當代藝術的發展揭開序幕。1992年,香港藝術館在一片嚴厲的批評聲中首次推出以《城市變奏》為題的本土當代藝術展。通過這批展覽的圖錄,我們得以一窺1980年代末至1990代初這個起伏跌宕的過渡時期。另外兩場展覽「中、港、台當代攝影展」(1994)及「藝術與空間:從雕塑到裝置(1996) 則側重展示特定的媒體:前者試圖把香港置於海崍兩岸當代攝影發展的大環境之下檢視;後者則以香港科技大學的校園為平台,讓藝術家們呈現在地展示的裝置,直接反映了1990年代裝置藝術興起的現象。另一場名為《香港六十年代:設計身份》(1995) 的展覽,則回應了對本土文化如何自我定位的關注。2000年代入選的圖錄,主要是因為它們可以彰顯千禧頭十年的發展新趨勢,而不是為了突出個別展覽的重要性。此外,尚有一些側重介紹特定藝術媒體的出版物,就此可參照「特定媒體」欄目。

值得強調的是,重點推荐的材料僅為有志研究者提供了一個起點。鑑於有關藝術通史的著述不多,使用者須另行發掘其他的資料來源,以窺香港當代藝術全貌。其中一個途徑,便是參考個別藝術家和機構的材料。就此而言,使用者可參閱本文的下半部分,筆者在文中就香港當代藝術的概況提供了一些個人的見解。文中提及的關鍵人物與機構均以超連結的方式連至文獻庫的網上目錄,使用者可用之搜尋相關的材料。對於高階使用者來說,《Hong Kong Art: A Bibliographic Guide》、《Art in Hong Kong: A Chronological Guide to Exhibitions (1985-2001)》和《香港視覺藝術年鑑 》皆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本使用指南就此未有贅述。

 

香港當代藝術:概要

於1960年代萌芽的「新水墨運動」,可以說是香港首次見證的一場有意識的「現代」藝術運動。在呂壽琨的帶領下,這批藝術家倡行藝術變革,並希望用引入西方元素的方式,來完成中國藝術「現代化」的使命。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藝術家如金嘉倫鄺耀鼎韓志勳陳餘生等,皆一直從事抽象繪畫的創作,其風格與西方的抽象派及波普藝術極為接近。

時至1970年代末,這場藝術運動的聲勢逐漸為新一輩的香港藝術家所蓋過,香港「當代藝術」於此應運而生。在這一發展浪潮中,蔡仞芝郭孟浩等藝術家和攝影家梁家泰等堪稱中流砥柱,其作品與當時全球的藝術表達形式和新興藝術形式 (如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 如出一轍。這批藝術家代表了1950年代本土出生的「嬰兒潮世代」,他們一方面對中國缺乏認同感,另一方面則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當代藝壇在1980年代逐漸成形,當時有一群「五十後」藝術家從西方學成歸來,如麥顯揚黃仁逵王禾璧韓偉康等。他們背景各異,其藝術風格亦迥然有別。這批藝術家沒有任何中國的傳統「包袱」,亦勇於嘗試西方藝術及其實驗性創作的藝術表達形式。

尤須一提的是,當代藝術的發展在此期間格外多姿多采。在這批藝術家當中,陳福善以超現實山水畫風另闢蹊徑,朱興華的水墨風格亦獨樹一幟,而黃祥以攝影式的現實主義手法來從事創作。楊秀卓則是一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他對性與暴力的描寫既赤裸無情,卻又細膩真摯,在本地藝壇堪稱只此一家。鮑藹倫既是「錄映太奇」 (創辦於1986年) 的創辦人之一,亦是推動香港錄像藝術發展的功臣之一。時至八十年代末,從內地移居香港的藝術家 (如楊東龍王亥王純杰等) 也對本地藝壇貢獻良多。

1980年代末至1990代初的幾場重要展覽,標誌了香港當代藝術的崛起。就此,本文的前半部分已有涵蓋。

九十年代亦孕育了新一代的藝壇生力軍。他們大多是本土培植的人才,有些曾負笈海外深造,如黃麗貞何兆基陳育強梁志和曾德平等,此外也有梁寶山文晶瑩蘇恩祺等年青一輩的藝術家。

當時,香港人因回歸在即而憂心忡忡,「八九事件」的創傷亦撫之難平,所以有關政治的喻指和對香港身份的探求,成為了常見的藝術題材。在此過渡時期,攝影創作記錄了當時的政治動盪和忐忑不安,並取得了可喜的進展,而當時活躍於藝壇的攝影家有余偉建黃勤帶朱德華等人。

對藝術創作和藝術評論而言,1990年代亦標誌着一個蓬勃發展的年代。除了攝影之外,裝置藝術亦取得重大的進展,並逐漸取代了雕塑的地位,成為最受矚目的三維表達方式。1990年代中以後,獨立的藝術空間相繼出現,如Para/Site藝術空間1a空間藝術公社等。1a空間及藝術公社原位於油街藝術村,其後遷至牛棚藝術村

自1997年以來,香港人經歷了經濟重創、非典疫情,更見證了中國的崛起,加上身份不明的困擾、對社會/政治的不滿,於是前途未卜之感與挫折感油然而生。但當代藝壇仍萬象紛呈,而大家對中港兩地文化磋商的關注亦與日俱增。如今,洪強魂游黃琮俞等新一代的青年藝術家仍在積極從事相關的探討。

當代藝術的公共平台依然寥寥可數。嘉圖現代藝術致力於展示本土藝術,而Osage Gallery及其他的藝術空間也會偶然展出本土的當代藝術作品。1997年後,經濟衰退令租金成本有所回落,藝術村才找到了生存的空間,最先出現的是火炭藝術村,繼之而起的則有觀塘和柴灣藝術村。因為這些藝術村的存亡與地產市況息息相關,所以其前途仍有許多變數。

隨著世界各國對亞洲藝術的關注日增,白雙全石家豪周俊輝曾建華等香港藝術家皆在國際藝壇上冒起,而程展緯吳文正、魂游、劉建華等人則積極連結本土社區,以藝術參與社會行動。2006年,天星碼頭的遷拆更強化了這類行動。至於錄像行動者、民間博物館、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文化發展中心文化葫蘆活化廳等藝術和社運團體,亦吸納了不少藝術家參與在基層展開的藝術項目。

有些年青藝術家以藝術來追求政治理想,但也有大量的藝術家一路走來、默默創作。在缺乏市場關注的情況下,香港當代藝術因不受藝術市場牽制而呈現出獨特的風貌;目前來說,它仍保留了在政治議題上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然而,香港當代藝術始終面對目標不明和缺乏自我認同的問題,更甚的是,連基礎設施方面的支援亦乏善足陳。

 

館藏推介

 

概覽

Clarke, David, Art & Place: Essays on Art from a Hong Kong perspectiv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96 [English] REF.CLD

Clarke, David, Hong Kong Art: Culture and Decolonizat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2001 [English] REF.CLD

Clarke, David, Oscar Ho, eds., Someone Else's Story—Our Footnotes: Contemporary Art of Hong Kong (1990–1999), Hong Kong Arts Centre, Hong Kong, 2002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祈大衛、何慶基編,《他人的故事:我們的註腳,香港當代藝術研究 (1990-1999)》,香港藝術中心,香港,2002 [繁體中文及英文] REF.HKAC

Hinterthuer, Petra, Modern Art in Hong Kong, Myer Publishing Ltd., Hong Kong, 1985 [English] REF.HIP2

Lai, Eliza, Snapshots of Hong Kong Art History: 1950–2000, Asia Art Archive, Hong Kong, 2011 [DVD: in Cantonese] 黎美蓮,《香港藝術史略說:1950 – 2000》,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2011。[錄像:廣東話] CDAAA.000775

Lai Kin Leung, Leung Po Shan, eds., Cong guodu kuayue qianxi: qiren shiyi pinglun zixuan wenji (Through the Transition and Over the Millennium: Self-Selected Visual Art Criticism Essays by Seven Critics), Hong Kong Arts Centre, Hong Kong, 2002 [Traditional Chinese] 黎健強、梁寶山編,《從過渡跨越千禧:七人視藝評論自選文集》,香港藝術中心,香港,2002。[繁體中文] REF.LKK

Lai Tsz-yuen, Topography: 12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Art Institutions in Hong Kong, Exterior Culture, Hong Kong, 2011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黎子元,《測繪香港藝術地形:十二間當代藝術機構訪談》,域外文化,香港,2011。[繁體中文及英文] REF.LTY2

Noe, Cordelia, Christoph Noe, eds., Hong Kong Artists / 20 Portraits, Verlag für moderne Kunst Nürnberg, Nuremberg, 2012 [English] REF.NOC2

Wear, Eric, Oscar Ho, eds., Hong Kong Art Review,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 Critics, Hong Kong, 1999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華立強、何慶基編,《香港藝術概覽》,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1999 [繁體中文及英文] REF.BIH

 

展覽圖錄

1970s

Tam, Laurence, Hong Kong Art: 1970–1980, Urban Council, Hong Kong, 1981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香港藝術1970–1980》,譚志成撰文,市政局,香港,1981 [繁體中文及英文] EX.HGK.HKA

1980s

Lau, Van, Ten Years of Hong Kong Sculpture: A 10th Anniversary Programme of Hong Kong Arts Centre, Hong Kong Arts Centre, Hong Kong, 1988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十年香港雕塑:香港藝術中心十週年紀念項目》,文樓撰文,香港藝術中心,香港,1988 [繁體中文及英文] EX.HGK.TYS

Ho, Oscar, Turn of a Decade: A New Generation of Artists of the Eighties, Hong Kong Arts Centre, Hong Kong, 1989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轉變的年代:香港新一代藝術家作品展》,何慶基撰文,香港藝術中心,香港,1989 [繁體中文及英文] EX.HGK.TUD

Leung Po Shan, et al., eds., Hong Kong Artists of the 1980s, Para/Site Art Space, Hong Kong, 2002–2006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the series consists of four monographs) 梁寶山等編,《香港藝術家系列 (1980年代)》 ,Para/Site 藝術空間,香港,2002–2006 [繁體中文及英文] (系列包括四本個人專集) MON.YSCMON.CYKMON.HHKMON.CYC

1990s

Dragan, Raymond A., ed., Art & Space: From Sculpture to Installation,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ts Endowment Committee, Hong Kong Arts Centre, Hong Kong, 1996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莊夢德編,《藝術與空間:從雕塑到裝置》,香港科技大學藝術基金委員會,香港藝術中心,香港,1996 [繁體中文及英文] EX.HGK.ASS(2)

Turner, Matthew, Irene Ngan, eds., Hong Kong Sixties: Designing Identity, Hong Kong Arts Centre, Hong Kong, 1995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田邁修、顏淑芬編,《香港六十年代:身份、文化認同與設計》,香港藝術中心,香港,1995 [繁體中文及英文] EX.HGK.HKSD (Closed Stack)

2000s

Au-yeung, Henry, Shen Bin, The Linear Dimension: Contemporary Hong Kong Art, Grotto Fine Art Ltd., Hong Kong, 2010 [English] EX.HGK.LDC

Chang, Jessie, et al., ed., CHiE!—Culture Sieges Politics, Para/Site Art Space, Hong Kong, 2008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張芷茵等編,《「斷估唔拉」》, Para/Site藝術空間,香港,2008 [繁體中文及英文] EX.HGK.CHIE

Chu, Almond, ed., Imaging Hong Kong: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Exhibition, pH5 Photo Group, Hong Kong, 2008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朱德華編,《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pH5攝影連動,香港,2008 [繁體中文及英文] EX.HGK.IHK

Lau Kin Wah, ed., Local Accent: 12 Artists from Hong Kong, Para/Site Art Space, Hong Kong, 2003 [Simplified Chinese & English] 劉建華編,《邊位?香港藝術家十二位》,Para/Site藝術空間,香港,2003 [簡體中文及英文] EX.CHN.LOA

Lin, Agnes, ed., Inside Looking Out, Osage, Hong Kong, 2007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林茵編,《從內到外》,Osage,香港,2007 [繁體中文及英文] EX.HGK.ILO

Schicktanz, Claudia, ed., Urban Utopia: Deutsche Bank Collection Hong Kong, Deutsche Bank AG, Frankfurt am Main, 2010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Claudia Schicktanz編,《都會烏托邦》:德意志銀行藝術收藏香港,德意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法蘭克福,2010 [繁體中文及英文] EX.HGK.UUD

Tang Hoi-chiu, 'Hong Kong Art: Open Dialogue' Exhibition Series II—New Ink Art: Innovation and Beyond, et. al., School of Profess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08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新水墨藝術:創造•超越•翱翔》,鄧海超等撰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 2008 [繁體中文及英文] EX.HGK.NIA

 

特定媒體

水墨畫

Lee Chun-yi, ed., Xianggang xiandai shuimohua wenxuan (An Anthology of Hong Kong Modern Ink Painting), Hong Kong Modern Chinese Ink Painting Association, Hong Kong, 2001 [Traditional Chinese] 李君毅編,《香港現代水墨畫文選》,香港現代水墨畫協會,香港,2001 [繁體中文] REF.LCY

裝置藝術

Cheung, William, ed., Complement and Supplement: Appreciation of Hong Kong Installation Art, Step Forward Multi Media, Hong Kong, 1999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張鳳麟編,《拆東牆補西牆-香港裝置藝術賞析》,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香港,1999 [繁體中文及英文] REF.CHW2

錄像與新媒體

Yeung Yang, ed., 20 Years of Hong Kong Independent Media Art, Videotage, Hong Kong, 2006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楊陽編,《雷驚世界極目20:香港獨立媒體二十年》,錄影太奇,香港,2006 [繁體中文及英文] REFL.VID (Closed Stack)

行為藝術

Wen Yau, Project File: Hong Kong Performance Art Research Project, Asia Art Archive, Hong Kong, 2006 [Traditional Chinese & English] 魂游,《計劃檔案:香港行為藝術研究計劃》,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2006 [繁體中文及英文] Special Collections Room

攝影

Lai, Dennis, Contact: 52 wei Xianggang dangdai sheyingjia (Contact: 52 Hong Kong Contemporary Photographers), Pop Art Group Limited, Hong Kong, 2010 [Traditional Chinese] 黎韶琪編,《Contact: 52位香港當代攝影家》,博藝集團有限公司,香港,2010 [繁體中文] REF.LAD4

 

 

何慶基,策展人及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