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數碼影子:與 Tyler Coburn 對談

文獻庫研究員黃湲婷與駐紐約藝術家對話,討論後者就夏碧泉文獻庫進行的工作

 

圖片:夏碧泉,照片縮圖目錄第 63 號《郭孟浩遊藝三十年》(三之三),1998 年 3 月 21 日(細部)。蒙夏氏家族慷慨提供。
圖片:夏碧泉,照片縮圖目錄第 63 號《郭孟浩遊藝三十年》(三之三),1998 年 3 月 21 日(細部)。蒙夏氏家族慷慨提供。 Courtesy of the Ha family.

駐紐約藝術家 Tyler Coburn 於 2017 年 8 月擔任駐場藝術家,就夏碧泉文獻庫展開研究 項目。Coburn 致力透過數碼文本演繹夏氏的文獻庫;自 2016 年 12 月起,他和文獻庫研究員黃湲婷透過電郵就夏氏文獻庫進行討論,思索在實體與數碼世界協力整理文獻庫 的意義。以下對話摘錄自兩人於 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 8 月期間的電郵。

 

《有人在嗎,回憶編碼》的意念從何而來?

Tyler Coburn 回覆:2016 年 8 月,我在香港 Spring 工作室擔任駐場藝術家,在該處主持一場以我由 2011 年起進行至今的項目 《I’m that angel》為題的講座。該項藝術作品橫跨數碼和實體世界,組成荒誕主義文本,描述我定期在數據中心,亦即虛擬世界的儲存點演繹的「文字雲」。你也出席了該場講座,並跟我討論這些主題何以有機會與亞洲藝術文獻庫就夏碧泉文獻庫進行的工作互相呼應。我於 2016 年 12 月重訪香港,花了數天研究夏氏文獻庫,勾畫出這個項目的基本大綱。

《有人在嗎,回憶編碼》具備兩個主要特點。首先,承傳意大利學者 Umberto Eco 的理念,這是一篇洋溢詩歌和論文風格的文字「開放作品」,容許反覆編輯和修改。所有人均可登記成為網站使用者,然後編輯當中內容。我與平面設計師 Luke Gould 和 SB-PH 合作,使用 MediaWiki 創建平台;後者是一套開放源碼軟件,符合「開放作品」的精髓。

其次,《有人在嗎,回憶編碼》並非純粹受夏氏文獻庫影響的文本;它亦隱約呼應整理該文獻庫的方式,猶如你和同僚每天使用的圖表、試算表和文數字系統的數碼影子。舉例而言,整個網站列出簡短的敘述文字,似與檔案資料互相呼應;該些文字同時又連結至其他文字和圖片,以至有待創製的頁面。如何演繹和發展這個數碼檔案網絡,完全取決於使用者。

你為何選擇以詩歌形式撰寫部分內容?

我一直思考某些類型的詩歌如何組成清晰結構,包括押韻、韻律、每行特定的音節數目,以及每首詩的特定行數等。閱讀這些詩歌時,需要同時應付內容和其組成規則。換句話說,這些詩歌的結構往往令我想起它的功能,因此我總無法全情投入文字當中。

同樣,我置身夏碧泉文獻庫時,無論如何投入研究某個箱子或文件夾裡的資料,也總會憶起文獻庫的組織結構。因此,我選擇以詩歌形式描寫夏氏的文獻庫,嘗試探索兩者的共通點。

為何選擇「開放作品」形式?

我曾就不同文獻庫進行研究,而不論它們所存的資料數量多寡,我總被這些獨一無二的個人體驗震撼。這份奇特的感受,猶如與許多志趣相投的人共處一室,但大家都默不作聲地各自進行研究。

對於過往曾有無數人踏足這些空間的事實,我同樣深感震撼。我可能畢生都無法與那些人會面,或者只能透過其論文或書籍的註腳,得知他們曾到訪同一個文獻庫。

《有人在嗎,回憶編碼》作為一件「開放作品」,嘗試承傳夏碧泉拍攝香港藝術界面貌的理念,建立使用者社交網絡,促進有關夏氏文獻庫的交流。它既是當下的集體文字作品,亦是文獻庫昔日的使用者對未來的同道中人傳達的信息。

為何整理文獻庫的工作吸引你?

基礎結構是我進行的許多項目的共同主題之一,包括早前提及的實體數據中心,它們是文字雲的基礎;還有使用偵測器收集監察數據的智慧城市空間,以及群眾外包網站背後的龐大勞動力。我嘗試理解這些系統如何運作,以及它們在功能和意識形態層面宣示的邏輯。由此,我想像在主觀意識和社交的可能性幾乎被抹殺淨盡的環境底下,能夠與之抗衡的系統和邏輯;它們或許能夠容納主觀意識和社交的嶄新形式。

基於這些原因,我對夏碧泉文獻庫的基礎結構需求產生濃厚興趣,皆因你和團隊現正整理該文獻庫,而且邀請藝術家和研究員參與這個過程。於我而言,與其將《有人在嗎,回憶編碼》視為一個對抗系統,倒不如說它與夏氏文獻庫不斷完善的性質相近。

數碼影子的面貌是怎樣的?

我以另一個問題回答你:影子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如實反映主體本身?2017年8月14日,《有人在嗎,回憶編碼》網站正式面世,當時的情況猶如烈日當空的正午,映照出我的文章、由陳穎華翻譯的中文版本,以及夏氏部分照片縮圖目錄的一小道影子。隨著愈來愈多人登記使用網站,這道影子也將愈來愈長。它或會拉長和扭曲主體,卻總會與其原點保持連繫。

 

Tyler Coburn 的駐場計劃是夏碧泉文獻庫研究項目(2016 年至 2019 年)的一部分,該項目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贊助,並獲 Spring 工作室鼎力支持。

夏碧泉文獻庫項目的駐場計劃和研究獎助計劃旨在開放、啟動和推廣該文獻庫的資料,從而催生嶄新意念和知識。計劃歡迎從事藝術製作、籌辦展覽,以及進行策展和藝術史研究的人士申請。有關詳情,請電郵至 research@aaa.org.hk

版本

作者

Michelle WONG, 黃湲婷

Tyler COBURN

主題
對話
日期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標籤
藝術書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