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s
《中國美術報》
sentAp!
Artrends
Shilpa O Shilpi

劉菂介紹五份推動亞洲與其他地方進行跨國對話和交流的期刊

 

在過去的六十年間,期刊對推動藝術與新興視覺形式進行對話相當關鍵。作為展覽場域和藝術實驗 的前沿,期刊的重要角色尤其顯見於亞洲地區,面對著區內的藝術機構一直缺乏支持,不少二十世 紀的現代主義藝術期刊也就負起記錄的重任,甚或本身就是區內前衛藝術運動的一部份。即使在今 天,

期刊繼續推動跨國對話和交流,在特定區域中為現代和當代下定義。

本文從文獻庫館藏精選了五份來自亞洲以至其他地區的期刊:

Signals

圖片:《Signals》封面,第一卷,第 3 和 4 期,1964 年 10 及 11 月。
圖片:《Signals》封面,第一卷,第 3 和 4 期,1964 年 10 及 11 月。

《Signals》是一份藝術新聞雙月刊,於 1964 年至 1966 年間在倫敦出版。《Signals》的主編為菲 律賓藝術家 David Medalla,創刊宗旨是要為倫敦的 Signal Gallery「記錄展覽」和「預視藝術與科 學的新方向」。1Medalla 把《Signals》的文章內容擴闊至科學、物理、建築、自然、詩歌和國際政 治等統統激發他個人興趣的範疇。

藉著記錄英國以至海外的展覽和事件,《Signals》聚集了來自歐洲和拉丁美洲最具開創性的藝術 家、作家和詩人,並成為了一個動力藝術的國際論壇。期刊中報導過的藝術家包括 Jesús Rafael Soto、Takis、Lygia Clark、Sergio de Camargo、Carlos Cruz-Diez、Eduardo Chillida、以及 Marcela Salvadori 等。來自拉丁美洲文化界的撰稿人則包括 Jorge Luis Borges、Ferreira Gullar、 Walmir Ayala、Sonia Lins 和 Pablo Neruda。

在 1960 年代,英國的主流藝術界專注於復興英國藝術,並對藝術持有一種與世隔絕與形式主義的觀 點。相比之下,《Signals》帶來了一個嶄新的角度。雖然這份期刊的壽命很短暫,它仍是一份充分 寫照著 1960 年代中期國際藝壇的重要文獻。

 

《中國美術報》

Image: Cover of <i>Fine Arts in China</i>, Issue 115, 5 October 1987.
Image: Cover of Fine Arts in China, Issue 115, 5 October 1987.

《中國美術報》是一份四版週報,從 1985 年 7 月起全國出版發行,直到 1989 年底,共 229 期。其 開明的編輯團隊當中,只有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教父」的栗憲庭是全職編輯,然而各人都致力令 這份刊物成為中國 1980 年代前衛藝術和概念藝術的重要推手。

透過出版新聞報道、評論和討論,《中國美術報》向更廣大的觀衆介紹了不同的前衛藝術作品,例 子如 85 藝術新潮、吳山專的《紅色幽默》和《觀念 21》。作為一份面向普羅大衆的刊物,《中國 美術報》還報導時裝秀、工業設計的未來、廣告的美學、以至兒童服飾的潮流,令其成為中國 1980 年代社會變遷的重要見證者。

當時,期刊可謂比展覽更重要的思想交流渠道,因為那時候的中國藝術學生和藝術家只能各自留守 在自己的工作地點。《中國美術報》因此成為一個討論的主要平台。它發表了很多發人深省的文 章,尤其由年輕藝術家和研究者撰寫的,如李小山的《中國畫已到了窮途末日的時候》。為了引發 更多討論,栗憲庭本人亦用了很多筆名去發表他自己通常富有爭議的文章,包括《時代期待著大靈 魂的生命激情》和《重要的不是藝術》。這份刊物包容了不同的觀點,而不是傾向某一邊,並激發 了之前極少見到的批判性辯論,當中許多論點依然與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界息息相關。

 

sentAp!

圖片:《sentAp!》封面,第 1 期,2005 年 7 月至 10 月。
圖片:《sentAp!》封面,第 1 期,2005 年 7 月至 10 月。

《sentAp!》是一份以英文出版的視覺藝術季刊,於 2005 年至 2015 年間在馬來西亞不定期出版。由 策展人和藝術家創刊,專注於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以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的當代藝術。期刊邀 請學者和作家為不同題目撰寫理論性的文章,包括「亞洲」藝術的概念、藝術評論作為實踐、以至 中國的極多主義。其撰稿人都是在區內藝術界為人所熟悉的,包括 Gina Fairley、Bharti Lalwani、 Sophia Natasha、孫先勇、黃雅君、楊秀明、Sarena Abdullah、陳愛琼、以及儲雲。藉著以英文出 版,並積極參與國際藝術活動(如 第 12 屆卡塞爾文獻展的雜誌出版),《sentAp!》報導本地藝術 界之同時,亦接觸到更多觀衆群。

《sentAp!》的編輯 Nur Hanim Mohamed Khairuddin 指出,採用英文而不是馬來語作為雜誌的語言 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選擇,其目的是將馬來西亞藝術提升到國際舞台。2然而,這種做法在馬來西亞本 土卻惹來強烈的批評,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本土與全球藝術界之間的張力,以及在後殖民時期追 求躋身國際舞台的渴望 ── 一種可算是東南亞當代藝術發展的重大推動力。

 

 

Artrends

圖片:《Artrends》封面,第 1 卷,第 1 期,1961 年 10 月。
圖片:《Artrends》封面,第 1 卷,第 1 期,1961 年 10 月。

《Artrends》由印度最老的藝術組織之一──馬德拉斯進步畫家協會於 1961 年在印度馬德拉斯(即 今日的金奈)創刊,是藝術家暨教育家 K. C. S. Paniker 和馬德拉斯藝術運動學者 Josef James 教授 的思想產物。作爲一份英文季刊,它從 1961 年 10 月開始出版至 1967 年 4 月,在短暫停刊後又從 1971 年 7 月出版至 1982 年 4 月。

《Artrends》的文章類型很廣泛,並配有很多插圖。文章類型包括藝術評論、關於藝術教育的討論、 印度藝術家海外展覽的評論、以及國際期刊文章的轉載。期刊曾轉載梵高寫給弟弟利奧的書信系列 《親愛的利奧》。許多撰稿人都是印度著名藝術家、評論家和知識分子,包括 Paniker(筆名 Sunanda)、Geeta Kapur、M. V. Devan、S. V. Vasudev 和 Dnyaneshwar Nadkarni。《Artrends》也是活躍於 1960 年代至 1980 年代印度藝術家的重要信息來源。在金奈出版,遠離主 要藝術中心如孟買、巴羅達、或新德里,《Artrends》帶出了一批風格多樣化的藝術家,並且填補了 當代印度繪畫和雕塑史在這時期的主要空白。

雕塑家 S. Nandagopal 主導了整理《Artrends》所有期刊,並把它們於四十年後集結出版。據他所 說,《Artrends》捕捉了「一種那個時代有代表性的身份追求」,當時的藝術家在努力尋找「一條結 合印度氣質與西方抽象的道路」。3

 

 

《Shilpa O Shilpi》

圖片:《Shilpa O Shilpi》 ,第 1 期,2011 年 8 至 11 月。
圖片:《Shilpa O Shilpi》 ,第 1 期,2011 年 8 至 11 月。

《Shilpa O Shilpi》是一份藝術季刊,自 2011 年起由孟加拉達卡的孟加拉基金會出版。當時主力報 導本國藝術的孟加拉語雜誌為數不多,《Shilpa O Shilpi》在把關於藝術文化的寫作和圖像帶給更多 觀衆上起了關鍵作用。

文學啓發了很多廣泛流傳於大眾間的孟加拉語雜誌,相比之下孟加拉語的藝術文化期刊則相當少。 自 2000 年以來,孟加拉有兩本主要的英語藝術雜誌:最近停刊的《Depart》,以及依然由孟加拉基 金會出版的《Jamini》。在一個以孟加拉語為主要文化話語的國家,《Shilpa O Shilpi》通過集結散 文、評論、作品圖像和攝影,填補了這個真空。

期刊中的文章風格不一──從孟加拉早期現代藝術大師的訃文、分治前的孟加拉文化生態史論、西方 藝術家和藝術運動的概述、到孟加拉當代藝術展覽活動的討論和南亞藝術家專題。除了視覺藝術, 期刊還定期刊登關於建築、設計和行為藝術等領域之運動及人物的文章。

藉著鼓勵一代以孟加拉語書寫的作家撰寫關於孟加拉藝術為題的文章,《Shilpa O Shilpi》締造了一 個紥根於本土的當代文化環境。

 

劉菂是 AAA 的項目助理。

 

  1. David Medalla,「Signals」,《另一個故事:戰後的英國亞非藝術家》 ,Rasheed Araeen 編。倫敦:南岸中心,1989 年,第 15 頁。
  2. Nur Hanim Mohamed Khairuddin 引述 Gina Fairley 撰寫的 「SentAp! – Art without Prejudice」,《Nafas Art Magazine》, 2006 年 9 月。2017 年 8 月 10 日查閱。http://universesin-universe.org/eng/nafas/articles/2006/sentap.
  3. Divya Kumar,「Pages from art history」, 《The Hindu》,2011 年 8 月 13 日。2017 年 8 月 10 日查閱。http://www.thehindu.com/features/magazine/pages-from-arthistory/article2353781.ece.

版本

作者

Di LIU, 劉菂

主題
館藏推介
日期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