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講座討論新出版的《不離地藝評》,此書由梁寶山編輯,收錄何慶基1980至90年代於報刊發表的藝評。此書肯定了何氏作為藝評人和策展人,對形塑香港過去數十年文化面貌所作出的貢獻。
亞洲藝術文獻庫邀請了梁寶山和兩位藝評人──家書(蔡元豐)及吉暝水參與講座。蔡氏自1980年代起專注劇場評論;而吉氏則為文化記者和編輯。三人將深入討論兩個問題:藝評人作為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在過去數十年如何改變?他們為作者和讀者建立了怎樣的社群?
討論環節後,何慶基、劇評人陳國慧和文獻庫研究員黄湲婷,將根據他們的香港藝術評論寫作及研究經驗作出回應。
是項活動由亞洲藝術文獻庫與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合辦。繼亞洲藝術文獻庫的《香港對話2014》後,再一次探討香港的藝術評論,亦是《故事由來:藝術家、作家及期刊在亞洲》的延伸,該研討會由亞洲藝術文獻庫與香港大學藝術系於2018合辦。
家書(蔡元豐)為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他於科羅拉多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及人文研究哲學博士學位。其研究集中於中國文化及文學。蔡氏現埋首編纂劉再復的文集;他亦是《疾病話語──書寫現代中國的身心疾病》(2016)的編輯,並著有《重繪過去──鄧小平時代的中國歷史小說)(2008)一書,及協助撰寫《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Confucianism》(儒家圖解百科,2005)。多本主要學術期刊均有刊載蔡氏的評論和譯文,包括《posi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及《Asian Theatre Journal》。他曾於史丹福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及威頓堡大學任教。
吉暝水是香港《立場新聞》藝術及文化版編輯,亦為台灣《典藏ARTouch》供稿。
梁寶山是駐香港的藝術家和藝評人,她曾於香港中文大學及利茲大學修讀藝術及文化研究,並先後參與Para Site藝術空間、香港獨立媒體網及香港文化監察。其研究課題包括藝術生態、城市空間、文化政治和藝術勞動。她的評論文章曾刊登於《信報》、《香港獨立媒體》、《號外》及《Ocula》。梁氏亦是多個中文媒體平台的客席作者,包括 《藝術界》、《藝術新聞》(中文版)、《典藏ARTouch》及《端傳媒》,著有《我愛Art Basel──論盡藝術與資本》一書,編著包括《殖民地的現代藝術─韓志勲千禧自述》、《七一孖你遊香港》(白雙全作品集)、《Q[蹺]K[蹊]─陳育強標本集成》及《楊秀卓紅色二十年》等。梁寶山現為藝評組織Art Appraisal Club成員。
何慶基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客座副教授,主要研究文化管理的實踐及其批判反思,特別是視覺藝術、博物館管理及展覽策劃等領域。他曾任香港藝術中心展覽總監、香港政府民政事務局高級研究主任、上海當代藝術館創館館長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何氏曾於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及紐約現代藝術館接受策展訓練,從事策展工作近三十年,曾於香港、亞洲、歐洲及北美策劃多個展覽。
陳國慧是香港劇評人,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她於2005年獲藝術發展局及利茲大學志奮領獎學金,並於利茲大學取得戲劇研究碩士學位。陳氏編著包括《香港戲劇年鑑》(2007–14)、《香港戲曲年鑑》(2009–14)、《舞者不懼:曹誠淵舞蹈書寫》(2010))及《舞者不憂:曹誠淵與香港舞蹈前行》(2012)等。
黄湲婷是香港大學藝術史博士生,於2012年至2020年為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主要透過展覽及期刊研究交流與傳播藝術歷史的多元面貌。
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