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評論人指出我們正活在雙年展的時代;雙年展規模龐大、具「國際性」,堪稱當代藝術的基石。但究竟雙年展作用為何?對於參加者、研究者、參展者,以至付費的觀眾來說,雙年展能為他們帶來甚麼?
是次講座中,學者安東尼・加德納將探討相關議題,包括雙年展在亞洲興起的趨勢及其重展覽、輕作品的特點,以及繼九十年代之頂峰(又或是集體疲乏)後,雙年展於近年進入「第四波浪潮」所經歷的各種轉變。
活動費用全免,歡迎公眾報名參加。
安東尼・加德納為牛津大學魯斯堅藝術學院院長,教授近代藝術歷史及理論,身兼牛津大學皇后學院院士。
加德納亦是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旗下期刊《ARTMargins》的編輯。其著作甚豐,內容主要圍繞後殖民主義、後社會主義及策展理論,當中包括《南方藝術地圖:南半球文化關係》(2013年墨爾本出版)、《政治不正確:反民主的後社會主義藝術》(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及《從Kapital到Capital的新斯洛文尼亞藝術》選集(與芝登卡・鮑多維娜克及伊達・喬佛合著,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與查理斯・格林合著的《雙年展、三年展及文獻展:那些創造當代藝術的展覽》(2016年Wiley-Blackwell出版)則是其最新力作。
夏碧泉檔案計劃(2016-2019)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是次講座屬計劃旗下的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