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生課」是亞洲藝術文獻庫二十週年誌慶推出的全新系列,探索由藝術家主導的各種教育模式,同時詰問:藝術家們在課堂中所學的,什麼對他們影響至深?他們如何將所學的知識和關懷傳承到學生以至學習社群身上?
「藝術人生課」於2020年春季至2021年春季舉行,邀請藝術家和藝術團體進行線上及線下的對談和工作坊,講者包涵在大學任教、為藝術機構籌辦教育活動,和自行辦學的創意工作者。他們會在不同環節中談及各自獨特的教學法。
第五課邀請梁以瑚及Anurupa Roy主講,兩位藝術家均從事社群藝術和教育工作,過去數十年,二人皆致力服務難民、災民、新移民、性工作者以至兒童及青少年。兩位講者將於這一節藝術人生課中各抒己見,討論藝術作為表達工具,其超越社會規範和階級壁壘,達致溝通和團結的作用。二人亦會論及藝術在啟發希望、同理心及發掘改善生活的契機方面的力量。
梁以瑚在1970年代初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修讀藝術,自此一直致力在香港和海外籌劃社群項目。1980年代末,她發起「越營藝穗」計劃,帶領學生於香港越南難民營舉辦藝術活動。至1990年代初,她成立了「藝術在醫院」,為醫護人員、病人和藝術家舉辦具治療性質的藝術項目。2000年代初,她創辦「全人藝動」,利用藝術為不同的社群充權,包括小數族裔和新移民勞工階層。她亦培訓社工和社區工作者,讓他們活用藝術推動社群發展。
Anurupa Roy曾於斯德哥爾摩大學戲劇學院修讀木偶藝術,並於那不勒斯布袋戲學院(Scuola Della Guarattelle) 學習傳統布袋戲。她於1998年創立「Katkatha」巡迴木偶劇團,在國際及印度木偶節、表演藝術節和戲劇節中演出。Roy活躍於衝突地區,包括喀什米爾、斯里蘭卡、曼尼普爾邦 ,以至青少年羈押所,利用木偶作為社會心理介入的工具。她亦透過木偶與印度全國的年輕人和婦女展開對話,探討生育保健、性向、愛滋病患者或HIV病毒帶原者的污名化、性別歧視及性暴力議題。
文獻庫著力探討藝術學院及學院以外的教學法,在現、當代亞洲藝術及之外所扮演的角色。「藝術人生課」系列為研究之一部分。
梁以瑚是駐香港的藝術家、藝術教育工作者及社群藝術籌劃者,她創辦了「越營藝穗」、「藝術在醫院」及「全人藝動」,旨在推動藝術治療和連繫社群。梁氏的作品曾於香港及亞洲多個展覽中展出,包括2002年在光州雙年展和香港藝術中心展出的《給您一少片紗布》,以及2009年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參展作品《臨摹、偷取或只是藝術工?》。梁以瑚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藝術學士學位,並取得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及博士學位。
Anurupa Roy是駐印度新德里的木偶師、木偶設計師和木偶劇導演,她曾執導多齣成人及兒童木偶劇,包括《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以至莎士比亞喜劇和《胡馬雍本紀》。她與名下劇團「Katkatha」曾參與歐洲、東亞及南亞多個藝術節。Roy於2006年獲頒Ustad Bismillah Khan Yuva Puraskar木偶類別獎項。她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訪問學人,及瑞士藝術委員會Pro Helvetia 基金會駐場藝術家。
是次活動為文獻庫「教學與參與活動」之一部分,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及C. K. and Kay Ho Foundation慷慨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