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萊德藝術學院於1871年成立,隸屬倫敦大學學院,該校是英格蘭首間取錄世界各地學生的大學,由於入學條件不論種族和宗教背景,因此在有志向上的殖民地學生眼中,成為重要的學府。
蔡宇鳴將在此講座中討論入讀施萊德學院的亞洲藝術家,在新環境中如何努力與教授和同學合力建構不同的創作世界。這些學生身處側重觀察現實主義多於風格的學系,入讀以歐洲為中心而不帶形式主義的藝術史課程,在戰後的現代主義氛圍當中,得到倫敦多個優秀的環球藝術館藏的滋養,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同學共同置身於一個在歷史、政治和藝術夾縫中衍生的問題空間,親歷關鍵的體驗。
本講座聚集幾位自不同解殖背景的藝術家,透過分析他們與施萊德學院相交的歷史片段,論證解殖現代主義應被視作跨界現象,而不是獨立而不連貫的「多種現代主義」,才是了解其本質的正確方法。講座針對三代的藝術家,先有後殖國族建構者,如Zainul Abedin (東巴基斯坦/孟加拉)、Affandi(印尼)、Shakir Ali(巴基斯坦)、K.G. Subramanyan(印度)及Jamila Zaidi(巴基斯坦);接著探討專門在形式上闡述解殖現代主義的藝術家,如林真金(新加坡/英國)、Anwar Jalal Shemza(巴基斯坦/英國)、 Tseng Yu(中國/香港)及楊紫霞(香港);最後,講座將述及以解殖角度處理學生運動和革命的藝術家,如Vivan Sundaram(印度)、Chila Kumari Burman(英國)和Bhajan Hunjan(印度/肯亞/英國)。
本講座是由亞洲藝術文獻庫及保羅梅隆英國藝術研究中心合辦的《倫敦,亞洲》項目的其中一環,奠基於蔡宇鳴以第二位倫敦,亞洲研究獎助金得主身份開展的研究項目。蔡宇鳴的研究亦為即將舉行的《London, Asia, Art, Worlds》會議/活動的「教育與學習」議題提供基礎,該會議由蔡宇鳴聯同Hammad Nasar和Sarah Victoria Turner召開。
蔡宇鳴是卡爾頓大學藝術史教授及Centre for Transnational Cultural Analysis的聯席總監,她的研究課題包括跨文化模型和歷史,旨在為了解和重塑全球提供新的框架。她曾就日本現代主義、全球現代主義及離散社群發表著作。蔡宇鳴撰寫的《Gutai: Decentering Modernism》一書(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1年)獲Robert Motherwell Book書評獎頒發榮譽獎。她於2013年為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的《Gutai: Splendid Playground》展覽擔任共同策展人,該展覽其後獲得AICA大獎。蔡宇鳴目前正埋首於三個出版項目,包括將都市規模視為一種模式,供重新思考跨文化交匯及環球現代主義歷史條件的理論著作《Transnational Cities》;與其他作者共同編纂的環球現代主義原始資料集《Intersecting Modernisms》;及由Art Canada Institute出版、講述同名加籍韓裔藝術家的專書《Jin-me Yoon》。蔡宇鳴是ICI Berlin的副院士、Hyundai Tate Research Centre跨國族咨詢會的顧問成員、保羅梅隆英國藝術研究中心《倫敦,亞洲》項目的研究員、《London, Asia, Art, Worlds》會議的共同召集人、跨國族及跨文化藝術與文化交流網絡TrACE的創始成員,以及其《Worlding Public Cultures》項目的聯席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