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
官綺雲
香港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在藝術世界的形成過程中,有甚麼事物不可或缺?人又為甚麼渴望把一個地方建設成文化中心?不論是在 19 世紀初的廣州或現今的香港,人們仍在思考這些問題。本講座回溯歷史,探討贊助人、藝術家與機構之間建立的基本網絡,並特別分析外來人士(非廣州原居民)如何推動不同文化項目的發展,建構廣州藝術的身分。
當時廣州藝壇的架構才剛開始建立,但同時遭到戰亂破壞,包括 1839 年至 1842 年的鴉片戰爭以及 1850 年至 1864 年的太平天國運動。講者將審視一位特殊的廣州畫家蘇仁山,分析其筆下世俗與文學主題兩者間的強烈對照,剖析他狂草般的題詞,細察他如何重新詮釋文本、符號、畫像,指摘支撐文人畫的儒家傳統如何背棄人民。講者亦會藉蘇仁山的畫作,帶出藝術家所提出的重要問題:當人民已經無法仰賴政府來領導,文人畫家的角色又當如何?
官綺雲博士現為香港大學藝術系副教授,其著作《A Defiant Brush: Su Renshan and The Politics of Painting in Early 19th Century Guangdong》(2014 年)探討鴉片戰爭時期繪畫的轉變。官教授新的研究項目探討仿本如何挑戰原作才是上品的觀念。
「拼湊亞洲」由亞洲藝術文獻庫舉辦,包括刊物、展覽、講座系列,跨越國界、歷史、政治、經濟體系,從多角度探索亞洲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