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Travel photo taken in the 1970s in Hong Kong
Image: Travel photo taken in the 1970s in Hong Kong , 20 years before the handover of British-colonial Hong Kong to Mainland China.

亞洲藝術文獻庫經常被問及如何定義「亞洲」。我們清楚知道地圖作為工具的價值及限制,在《亞洲拼圖》中,地圖不再是一件人工製品,而是活生生、不斷開展的事物。亞洲藝術文獻庫跟大眾分享當下影響我們塑造亞洲概念的思辨、線索、以及熱點 (借用地理學的用語)。

《從這裡可看見中國美景》(‘You can see the nice view of China from here’) 是1970年代拍攝的旅遊照片,其時距離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大陸還有20年。對現今香港而言,回歸作為兩地分野的標誌,仍然是理解雙方糾紛的關鍵。回歸可視為導致兩地推擠的楔子,雙方關係牽涉倚賴、不信任及抗拒──香港一方面倚靠中國大陸供應近乎所有能源,一方面要求內地人申請特殊簽證訪港,而且香港人對內地人越來越排斥,經常以「蝗蟲」稱呼。但在獨特的前殖民地背景、一國兩制狀況及文化政治衝突下,香港何以成為思考國族關係這個主題的平台?

這是我們對亞洲的想法。亞洲具爭議的過去與現在既增進又干預我們對現今地緣政治關係的二元理解。我們希望將亞洲作為孕育融會交流、遷移、混合語言、共通歷史及神話的場域這一面呈現出來。亞洲與全球各個地理節點糾纏一起,令人質疑過往將場域視作靜態的概念。我們如何分享這些經驗,好讓亞洲及全球各個社群彼此參照,帶出周遊列國者所持的不同視野及觀點?《亞洲拼圖》跨越國界、歷史、政治、經濟體系,從多角度探索亞洲真貌。

我們橫越陸地及海洋,將廣州、墨西哥及秘魯連結;我們喚醒古代神話,從孟加拉追蹤老虎到香港;我們循著19世紀廣州的貿易路線直抵溫哥華,經賴索托返回現代。我們以田野筆記方式,把藝術作品、論文、電郵對談、文學摘錄、電影情節、展覽評論、剪報、漫畫,以及跨越時空和地理的糾葛和連繫交織穿插。我們時刻活化不受關注或蟄伏的知識範疇,提供嶄新參考,希望積極動搖我們一路傳承但帶削弱性的領土觀念。

《亞洲拼圖》就像一幅地圖,透過亞洲藝術文獻庫刊物、展覽、一連串講座及表演等平台開展。

相關內容

FIELDNOTES03_cover
拼湊亞洲
LIKE A FEVER | 文章

拼湊亞洲

編者的話

guggenheim_list
古根漢美術館的當代亞洲藝術
LIKE A FEVER | 文章

古根漢美術館的當代亞洲藝術

Rachel Chamberlain、陳俊華、王格睿、 Tina Le、Steven Apotheker、David McClure

Mapping Asia
Mapping Asia
參考書

Mapping Asia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