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怎樣將當代藝術的文獻資料應用於情境學習(Contextual Study)?藝術家如何把文獻資料應用於創作實踐,又能如何在文獻中找尋更多教學的點子?

我們將以亞洲藝術文獻庫(文獻庫)中的線上館藏出發,為職前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開啟一扇領至亞洲不同地區、不同藝術實踐的隨意門,探索教學靈感。

是次活動將結合文獻庫於大館當代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跡》,為職前教師提供展覽互動學習導賞;並邀請參展藝術家林穎詩主持教學工作坊,闡述她以夏碧泉檔案作為靈感的藝術創作。藝術家將分享探索文獻的不同方法,以及她如何從中汲取創作靈感,以藝術實踐作出回應。

透過探索文獻庫的研究館藏及教學資源,工作坊參加者將以文獻庫作為學習平台,了解香港及其他亞洲地區的藝術歴史。活動旨在實踐創新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學,契合高中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是次活動為職前教師(教育專業大學四、五年級學生、教育文憑學生及應屆畢業生)而設。我們歡迎參加者加入文獻庫的教師社羣,彼此學習,加強教授當代藝術的信心。

活動費用全免。如欲參加,請按此登記。

講者及主持
林穎詩(藝術家)  

語言
廣東話

地點
大館當代美術館
亞洲藝術文獻庫 A Space 

名額
20 人

報名截止日期
2021年7月22日(星期四)

是次活動為亞洲藝術文獻庫教師專業發展計劃「教學實驗室」系列的一部分。如有需要,我們將為參加者頒發證書,作為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證明。

圖片:對夏碧泉檔案中的《現代藝術:20世紀室內設計大師》手工書刊的重新創作。2021年。由林穎詩提供。
圖片:對夏碧泉檔案中的《現代藝術:20世紀室內設計大師》手工書刊的重新創作。2021年。由林穎詩提供。
圖片:夏碧泉檔案中不同形狀的紙板素材。2021年。由林穎詩提供。
圖片:夏碧泉檔案中不同形狀的紙板素材。2021年。由林穎詩提供。

 

林穎詩於2015年在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是一位錄像藝術家,在香港生活及工作。林氏的影像常由偶然遇見的事物及情景所構成。對她而言,攝影機是感官的延伸,幫助她捕捉特定的空間及時間。作為影像的製造者,她讓觀眾經歷那觀看的體驗、與被攝之物對話,產生新的意義。林氏觀看城市裡的風景,並把日常的觀察轉化成描繪心境的流動影像。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與參與計劃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與參與計劃始於2009年,我們希望透過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所需的教學活動及線上資源,為香港的藝術和教育提供更多元的發展方向。學習與參與計劃致力於填補亞洲區內當代藝術教材的不足,與教師和藝術家緊密合作,一同探索藝術在二十一世紀教育中的角色與可能。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及 C. K. and Kay Ho Foundation 贊助。

 

相關內容

From Exhibition Documentation Album of 'Henry Moore Exhibition of Sculptures and Drawings'
Ha Bik Chuen Archive 夏碧泉檔案
館藏

Ha Bik Chuen Archive 夏碧泉檔案

portal_web_600x600
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跡
活動 | 夏碧泉文獻庫項目

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跡

2021年4月23日至8月1日
星期二至日早上11時至晚上7時

我們的網站現正進行維修,暫時無法使用。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